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 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非遗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和技能等,这些文化表现形式通常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
非遗具有以下特点:
活态性:
非遗是以活态形式传承的文化,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精神,而不仅仅是物质遗产。
传承性:
非遗是世代相传的,通过不断的再创造和传承,使社区和群体保持对其文化的认同感和持续感。
多样性:
非遗体现了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社区和群体的文化特征和创造力。
实用性:
非遗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满足人们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是活态文化的一部分。
非遗的保护旨在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