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性论是其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主要探讨人性的本质、来源及其可塑性。孔子的直接论述以“性相近,习相远”为代表,强调人的先天性禀赋与后天实践对人造成的巨大差异。他并没有将人性作为一个专门的主题来探讨,而是通过观察他人和反思自我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发现人性的主要内涵是以“仁”、“礼”等为中心的德性。
孔子认为人性中既有善的成分,也有不善的成分,主要通过个人的好恶表达出来。他强调通过学习和克己等修养,可以化不良的现实人性为善的人性。因此,孔子的人性论倾向于人性善说,并成为后儒所谓“孔孟之道”的人性论基础。
此外,孔子的人性论还存在着可以和马克思人性论相沟通的内容,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为人类普世价值建设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
综上所述,孔子的人性论是一种形式的“性有善有恶论”,强调后天教育和修养在人性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他的思想对当今社会治理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