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简介

时间:2025-02-15 17:44:33 单机游戏

张伯驹(1898年2月12日—1982年2月26日),原名张家骐,字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自称“中州张伯驹”。他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秣陵镇闫楼村,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和京剧艺术研究家。

张伯驹早年考入中央陆军混成模范团骑兵科,1915年毕业后在吴佩孚和张作霖部任职。1932年,他与潘素在苏州结婚,并开始编写《丛碧书话录》。1950年,他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购得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书法作品《张好好诗》卷。1961年10月,他任职于吉林省博物馆,1962年5月起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1964年,他将南宋杨婕妤作的《平复帖》捐献给了国家。

张伯驹在艺术和文化保护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一生致力于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初时出于爱好,后则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为了收藏这些旷世巨迹,他不惜变卖家产,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他的收藏品种繁多,包括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唐杜牧的《张好好诗》、西晋陆机的《平复帖》等,这些文物后来大多入藏故宫博物院。

张伯驹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在国家危难时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他在抗战胜利后坚辞军政之邀,专注于文物收藏与书画艺术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将所藏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

张伯驹的书法艺术也颇受赞誉,他的行草书法圆劲挺秀,卓然大家风范,与他的绘画作品可称双璧。1982年2月26日,张伯驹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因其显赫的家世,更因其在艺术和文化保护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被世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