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研究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研究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公民素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内容涵盖了学生的生活、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和世界等方面,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程基本思想
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现在课程设置是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课程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包括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这些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课程实施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课程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资源、社区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同时,注重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课程发展与改革
品德与社会课程将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推动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课程的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