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第一段:
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在尘世间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像寒露坠落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处。
第二段:
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碧空之中没有一丝云彩,风也不见一缕,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那些行动的物体全在视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平,仿佛可以看见千万里之外。
第三段:
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云彩聚集,星斗挪动,仙乐奏响,让人肌骨寒肃。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仙影远去,我还在频频回望。
最后一段:
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只因为良辰美景难以再回来,以后到了中秋这天应该很惆怅吧!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诗人通过对中秋之夜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仙境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