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字,又称表字,是古代中国人在名字之外,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取字的习俗主要盛行于周朝,并一直延续到近代。以下是古人取字的一些常见情况和特点:
取字的时间
男子通常在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
女子则在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字的意义
字有时是对名的进一步诠释和补充,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孔中一点光明就是对“亮”的进一步诠释说明。
字有时也表达了一种德行或期望,如曾公亮字明仲,朱熹字元晦。
字与名在意义上通常有一定关联,或相同相近,或相关相辅,或相反相成。
取字的文化背景
字是古代中国社会中重要的身份标识,体现了尊重和礼貌。平辈之间通常称字而不直呼其名。
字的取法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习俗和道德观念,如有的字表示谦恭、有的字表示高尚的品德等。
历史名人的字
曾公亮字明仲
朱熹字元晦
苏轼字子瞻
王建字仲初
戴叔伦字幼公,一字次公
梅尧臣字圣俞
柳永字虚察耆卿
晏殊字同叔
欧阳修字永叔
李之仪字端叔
孟子字子舆
温庭筠字飞卿
皇甫嵩字子奇
杜甫字子美
总结来说,古人的字不仅是一种身份标识,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道德和价值观。通过取字,古人希望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并期望在未来能够实现某种理想或达到某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