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重战思想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慎战思想
《孙子兵法》中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强调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
备战思想
孙子提出必须重视备战,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善战思想
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强调政治的重要性,认为“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庙算制胜论,主张战前要算,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筹划,定出可行的战略方针。
“诡道”制胜论,提出“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的诡道之法,以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选贤任能
《投笔肤谈·军势第七》指出:“三军之势,莫重于将”。并认为,“大将,心也。士卒,四肢百骸也”。强调选将标准包括智、信、仁、勇、严。
全争胜的思想
《谋攻篇》中指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强调以全争胜为目标,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
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司马法·仁本第一》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正不获意则权。”。认为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是战斗力的凝聚核,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
这些军事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乃至世界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们强调实践性,必须与战争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