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也被称为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铸造的青铜方鼎,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它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因此得名。司母戊鼎不仅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也是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的尺寸为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鼎体采用陶范铸造,鼎身(包括空心鼎足)浑铸,合金成分为铜84.77%、锡11.44%、铅2.76%、其他0.9%。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鼎身饰有复杂的纹饰,包括饕餮纹、扉棱、牛首等,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后铸,附于鼎的口沿之上,耳的内侧孔洞是固定鼎耳泥芯的部位。鼎的铸造年代约在商代晚期,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
司母戊鼎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商代晚期的重要文化遗产。它的出土,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商代晚期王室祭祀文化的重要线索,也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司母戊鼎被誉为“镇国之宝”,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商代晚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重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