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借景:
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以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等。
对景:
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使主客体之间形成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例如,颐和园的佛香阁与昆明湖的对景。
框景:
有意识地设置框洞式结构,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例如,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漏景:
透过虚隔物(如花窗、栅栏和隔扇等)看到的景象,具有迷蒙虚幻之美,能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例如,苏州拙政园中的漏景设计。
障景:
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增添园林的“藏”的韵味。例如,颐和园中的山石和花木构成的障景。
缀景:
在园林或庭院前点缀一些山、石或花草等,美化场景。例如,在园林入口或重要景点前设置假山或花坛。
点景:
对园林内的景观特点进行概括或主题点题,增强景观的视觉效果。例如,在园林中设置主题雕塑或花坛,突出园林的主题。
隔景:
通过设置屏障、墙壁、树篱等障碍物来划分和隔离园林空间,控制视线,保护隐私,增强私密性。例如,利用游廊或云墙划分不同景区。
透景:
利用完全透空的框架所框出的特定范围而形成的景致,使视线能够透过设置见到另一边的景致。例如,利用透空的花窗或门洞观赏园外景色。
夹景:
通过设置建筑物、假山、植物、廊架等景观元素,在视线两侧形成夹持的效果,突显远处或近处景物的美感和重要性。例如,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两岸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构成的夹景。
添景:
引入新的植物、装饰物或艺术品,或改变景观的布局和结构,丰富园林的景观元素,提升景观的品质和视觉效果。例如,在园林中添加新的花卉或树木,或在重要景点前设置过渡景观。
抑景:
通过“先藏后露”、“欲扬先抑”等手法,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例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
这些造景手法不仅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追求,还巧妙地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创造出和谐、宁静、富有诗意的园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