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作品,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写。以下是《九成宫醴泉铭》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隋之仁寿宫也。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耸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侈,以人从欲,良足深尤。至于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
译文
在唐贞观六年的初夏时节,皇帝到九成宫避暑,这里原是隋朝的仁寿宫。宫殿高耸入云,山峰与宫殿相对,深谷中建有池塘,桥梁跨越水面,梁柱层层叠叠,楼阁交错。高阁与长廊环绕,栋宇与台榭错落有致。向上望去,宫殿仿佛高达千尺;向下望去,则见深谷幽险,高达万仞。珍珠和美玉装饰其间,金碧辉煌,光芒四射,照亮了云霞,使得日月都失去了光彩。观赏这如神来之笔的移山回涧,极尽奢华,实在是过分,累及民众而放纵私欲,实在令人深感愧疚。在酷暑炎阳之时,几乎感觉不到逼人的热气;微风轻轻吹来,带来一丝清凉。这里确实是怡养身心的绝佳之地,即使是汉武帝时期的甘泉宫也不能超过它。
额外信息
《九成宫醴泉铭》是在唐贞观六年刻立的,即公元632年。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命令修复隋文帝的仁寿宫,并改名为九成宫。第二年,太宗皇帝避暑来到九成宫,在游览宫中台观时,偶然发现了一处清泉,便命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立碑于石。
此碑文不仅记述了九成宫的壮丽景色,还赞美了皇帝的英明和仁德,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怀念和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