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唯物主义,也称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 一种哲学观点,它基于自然科学的成就,特别是机械力学,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以下是关于机械唯物主义的详细解释:
基本观点
物质与原子: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这种观点将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机械运动: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存在就是机械运动,任何存在物,包括人、动物和其他,其规律就是机械规律。
心灵与身体: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个性和意识是由其身体决定的,独立的心理实体是不存在的,心灵只是机械运动在人的身体上的一种现象或结果。
历史发展
起源:机械唯物主义起源于16-18世纪的西欧,是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包括霍布斯、斯宾诺莎、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等。
局限性
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将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忽视了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
形而上学性:机械唯物主义具有形而上学性,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这种观点具有局限性。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把历史动因归结为个别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
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系
共同点:机械唯物主义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认为物质决定了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历史联系:尽管机械唯物主义具有局限性,但它为后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
机械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观点,虽然在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时存在局限性,但它对后来的哲学发展,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