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司法程序解决纠纷的大致流程如下:
起诉
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递交诉状,提交起诉状及相关证据材料。
法院接受原告提交的文件、材料,进行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作出受理决定并立案;不符合立案条件的,裁定不予受理。如果对裁定驳回起诉不服,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受理
法院在立案后,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在法定时间内提出答辩状,双方交换证据。法院可以允许双方自行调解。
审理前的准备
法院给被告发放传票,通知开庭时间和地点。双方可以在此期间互相提交证据,并进行调解。
开庭
法院正式受理案件后,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评议和宣判。普通程序包括书面起诉、必须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简易程序适用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
宣判
法院依据双方提交的证据材料,根据事实作出判决。如果达成调解协议,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签收后生效;未达成调解协议,合议庭合议作出裁决(宣判)。
上诉
如果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服,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进入二审程序。二审法院将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并作出终审判决。
执行
判决生效后,如果败诉方不履行判决内容,胜诉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建议:
在走司法程序前,建议当事人充分准备相关证据材料,并咨询专业律师,以确保自身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调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双方能够达成一致,可以节省时间和诉讼成本。
司法程序较为严谨,当事人应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以确保自身权益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