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程序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记忆:
确定审计的目标:
明确审计的目的和需要达到的结果。
了解内部控制制度:
详细描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评价:
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初步评估。
符合性测试:
检查被审计单位的活动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符合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效果。
实质性测试:
通过检查、观察、询问、分析程序等手段,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进行详细审查。
实质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确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撰写审计报告:
根据审计结果,编制审计报告,表达审计意见。
此外,审计程序还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
风险评估程序:包括检查、观察、询问、分析程序,用于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控制测试:包括检查、观察、询问、重新执行,用于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实质性程序:包括检查、观察、询问、分析程序、函证、重新计算,用于发现重大错报。
建议在实际应用中,结合具体的审计项目和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审计程序,并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操作,以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