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绢本淡设色长卷画,纵24.8cm,横528cm,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全画分为三段,分别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繁华景象。
首段:市郊景色
首段主要描绘了汴京郊外的春光,画面中可以看到疏林薄雾、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以及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这些元素共同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汴河场景
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描绘了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画面上人烟稠密,粮船云集。桥上车辆来往如梭,商贩密集,行人熙攘。桥下的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过桥孔,艄工们的紧张工作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此外,画面中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后段:市区街道
后段主要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门首还扎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此外还有公廨寺观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行人中有绅士、官吏、仆役、贩夫、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理发匠、医生、看相算命者、贵家妇女、行脚僧人、顽皮儿童,甚至还有乞丐。他们的身份不同,衣冠各异,同在街上,而忙闲不一,苦乐不均。城中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驼队、牛、马、驴车、人力车等。车辆有串车、太平车、平头车等诸种,再现了汴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
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后幅有金张著、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现实主义的风俗画,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