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它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的来历:
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 :据传清明节最早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合并: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自然节气点: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风俗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已久。
踏青:
清明踏青活动,可以追溯到孔子时期,那时就有踏青和野浴的户外活动。宋代时,张择端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成为历史上清明活动的艺术经典。
戴柳、插柳和植树:
古时清明节要采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说此时戴柳圈可以免蚕毒。插柳有驱疫避邪、生机勃勃之意。唐中宗时曾向侍臣赐柳圈,表示对臣子的关爱。宋代时京城人在门上插柳条,叫作明眼。
其他习俗:
包括荡秋千、放风筝、拔河、吃青团(清明果、糍耙)、踢蹴鞠、斗鸡等。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