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原名陈祎,出生于 公元602年,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他的曾祖父陈钦曾任北魏征东大将军,官至太守,被封为南阳郡开国公;祖父陈康曾任北齐国子博士(正五品);父亲陈慧出自儒学世家,对做官的兴趣不大,隋朝天下初定后辞官隐居,专心读书。陈慧有四个儿子,玄奘是第四子。玄奘的童年幸福很短暂,5岁丧母,10岁丧父。
由于家庭变故,玄奘跟随二哥在净土寺同住,开始学习佛法。他并不是天生就适合研究佛法,而是像朱元璋一样,活不下去了才去当和尚。玄奘出身儒学世家,年幼时就随其父读书,不但学过《孝经》,而且是个孝子,这为其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玄奘在洛阳净土寺学习《法华经》、《维摩经》等经典,11岁出家。他遍访名师,曾在四川、荆州、赵州、扬州等地讲道求学,后到长安师从名法师,学习各家学说,名满京师。他西行取佛经,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玄奘在古印度学习十九年,于645年归国,长期从事翻译佛经工作,664年在玉华寺圆寂。他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