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语后置是 在文言文中,谓语之后出现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宾词组等成分的语法现象。这些成分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作用,通常位于谓语或宾语之后。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其作用在于增强句子的紧凑度和节奏感,同时使句子表达更加清晰准确。
状语后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
例如:“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等。
翻译时,这些介宾短语通常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
例如:“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等。
这些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以事具告”即“以事告”。
用“乎”字构成介词结构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等。
“乎”在这里相当于“于”,这些介宾短语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状语后置不仅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还可以增强修饰语的语气,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在文言文中,掌握状语后置的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和把握语境。